中国美妆科技史连载十七:中国当代美妆科技(上)

1949-1950年解放初期,随着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, 为适应工农群众的需要,中国解放区已开始批量生产雪花膏、发油、蛤蜊油等常用化妆品,化妆品行业也开始扩充,如当时上海私营工厂发展为358家,其中95%以上为中小企业、手工作坊。
1950-1953年,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、统购包销,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、代销的形式,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,日化行业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。
1951年开始随着国内市场对化妆品需求量逐步增长,解放初期五年内行业生产不断发展.以上海雪花膏为例,1951年的产量为1950年的127.17%,1955年的产量为1954年产量的170.11%;发油,1951年的产量为1950年118.16%,1955年的产量为1954年143.44%。
解放后,国家对明星香水肥皂厂进行接管和军管,成为行业中最早公私合营的企业。为加强对上海日化行业统一管理,成立了国营益民油脂公司。1952年又依法接管英商中国肥皂公司,成为上海日化行业中第一家国营企业。
1952年起香港开始了工业化时期。许多国际化妆品陆续把香港列为它的销售地,香港本土的化妆品企业也逐渐多起来,而内地广东、上海等地的化妆品生产原料相当一部分来自香港。
#page#
1953年,中国化学工业社首次采用天然水果香味,沿用白玉牌商标,于是年9月投入市场,受到消费者欢迎,当月生产14.4万支,以后月产43.2万支,白玉牙膏成为继三星牙膏后的一颗“新星”。 50年代初,上海生产牙膏的厂达48家,有50多种牌号。
20世纪50年代,中国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。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,化妆品工业经过三次的改组,改造和兼并,由1953年的240家分散的手工作坊和集体所有制企业,调整为谢馥春化妆品厂,孔凤春化妆品厂和上海家用化妆品厂等26家化妆品企业,化妆品工业开始走上正轨,生产花露水、发蜡、香粉、蛤蜊油、雪花膏等产品,才有了近代中国化妆品工业的起步。
谢馥春鸭蛋粉
从1954年起,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,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。1954年底,广州化妆品行业“百家利”、“远东”、“先施”、“广生行”等私营化妆品厂合并,组建成公私合营天南牙膏化妆品厂。到1956年底,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%、私营商业人数的85%,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,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。
解放后我国牙膏生产发展较快,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恢复,以上海、天津、广州为基地,经过逐步整顿改造和内迁,很快形成了我国牙膏工业的基地。1954年上海牙膏厂研制成功中华牙膏和白玉牙膏,1957年天津牙膏厂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支含氟牙膏——氟化钠牙膏,1973年天津牙膏厂又推出了中药脱敏牙膏。
1955年2月,国营中国肥皂公司(今上海制皂厂),针对皂化过程甘油回收率低的薄弱环节,由技术人员研究成功全逆流洗涤工艺的先进煮皂法,革新我国沿袭几十年之久的旧的煮皂技术,并向全国同行业推广。
1956年公私合营后,上海化妆品行业按产品分工,裁并改组为11家化妆品厂,生产的化妆品主要有雪花膏、冷霜、润蜜、香粉、发油、发蜡、香水精、胭脂、唇膏、指甲油、花露水和爽身粉等512个牌号947种规格,其中新推出的有爱的霜、月亮霜、满天香香水和友谊雪花等21个牌号、51种规格。
#page#
自1956年起,五洲固本肥皂厂用国产香精配制出与进口货类似的力士香皂香精,先后研制投产玉叶香药皂、锦花香皂、月宫檀香皂和迎春香皂等新产品。
玉叶香皂
1956年后,上海各生产牙膏的厂家全部并入中国化学工业社。该社成为上海生产牙膏的专业工厂,产品有三星、白玉、中华、留兰香、固齿灵、黑白等40余种。并对中华、白玉牌牙膏的膏体配方和香型作了改进,使中华牙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,白玉牙膏被轻工业部作为样板牙膏,在全国各牙膏厂推广。
新中国建立后,上海香精香料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。1956年后,上海香料厂、联合香料厂、新华香料厂、嘉福香料厂和综合香料厂等发展合成香料,陆续研制了具有各种水果和花香的香料。
1957年化妆品全行业公私合营后,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,转归国家支配。资本家虽然还对生产资料有所有权,但已不能买卖,只是在定息的形式上被保留着。这时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。
1957年开始广州化妆品畅销于两广和华中、西南等地区。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均从上海等地购进,其中香料则使用荷兰产品,产品品质已明显大大提升。
1958年,上海市实行经济改组,将广生行沪厂、明星香水厂等4家企业合并为“上海明星家用化学品制造厂”。
1958年,轻工业部油脂肥皂工业公司与上海日用化学工业公司合并,成立上海油脂化学工业公司。
1959年,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,在业内进一步裁并改组成25家企业,形成了肥皂、牙膏、化妆品、香精香料等专业化生产,并新建为行业配套的上海硬化油厂和日化制罐厂,成为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行业。
1959年,上海牙膏厂受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的委托,试验成功一批氟化亚锡的上海牌防龋药物牙膏。后又针对口腔发病较多的龋齿和牙龈水肿的状况,在原配方中,增加氟化钠和叶绿素,投产后在市场试销得到消费者的肯定,对防治牙齿酸痛过敏,牙龈水肿出血及去除口臭,均有一定疗效。
1959年轻工业部香料工业科学研究所(设在上海)以叶心农高级工程师为首的一批调香师,对香料的香气分类进行探讨,提出将香气划分为花香和非花香型两大类,花香型中又分8个香韵,非花香型中分为12个香韵,并依次列出辅成环(用以说明香韵的前后关系)的科学调香术。
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间,医学、生物学、化学、物理学、营养学和遗传学的发展,使人们能从科学的角度掌握皮肤的生理及病理的内外因果关系。50年代,我国的化妆品行业经过充实调整,进一步得到了发展。
#page#
1960年代初,广州日用化妆品业开展技术革新活动,自制了面脂、洗头膏半自动罐装机等生产设备,替代了部分工序的手工操作,生产工艺进入国内同行的先进行列。
1961年上海化妆品出现了发乳、洗发香波、洗头膏和剃须膏等新一代品种,并创出一批如美加净、蓓蕾、芳芳等名牌化妆品进入国际市场,销售地区从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扩展到中近东、西北非。
1962年4月,中国化学工业社创制以磷酸氢钙为磨擦剂、十二醇硫酸钠为发泡剂、天然留兰香型、用铝管包装的美加净牌高档牙膏,投产当年出口量达590.5万支,销售香港、东南亚等地区。
上海家用化学品厂在1962年推出美加净化妆品,随后又相继开发梦巴黎香水、超群露美化妆品。拥有露美、美加净、蓓蕾和友谊等400个品种。
1963年,上海制皂厂应外贸要求,将裕华硼酸浴皂作为外销产品,采用上海香皂皂基,内含适量消毒杀菌药物,辅以玫瑰精,是消费者喜爱的常用沐浴用品。
1963年,马牌油生产厂同市南、市北化妆品生产厂公私合营成为“青岛日用化妆品生产合作社”,1966年更名为“青岛日用化工厂”,1989年变更为“青岛日用化工总厂”,1992年并入“青岛日用化学工业公司”。2003年6月,经过股份制改造,改名为“青岛美达日用化工有限公司”。
1964年,五洲固本肥皂厂对玉叶香皂进行改进,试制成新规格的妃色玉叶香皂,在婴孩护肤香皂生产中加入高级护肤羊毛脂和玫瑰料后,香中有甜,皂性温和,还适用于文艺工作者卸妆后洗用。
20世纪60年代末,上海牙膏厂开发出发泡剂——十二醇硫酸钠、保湿剂——山梨醇、摩擦剂——磷酸氢钙等三种牙膏原料,填补了国内空白,改变了我国牙膏原料依靠进口的局面。
当时青岛日用化妆品生产合作社出品的马牌润面油,对治疗嘴唇和面部皲裂效果很好,厚厚地涂一层,马上就可以缓解干涩的疼痛感。那时候管这个叫“猪油嘴”,有种天然的香气,物美价廉。简装的塑料纸包的白色膏体来涂嘴唇和脸,后来取而代之的是铁管包装的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上海日化行业的美容化妆品和香水等被视为“封、资、修”而停产,4家香料厂的部分车间被迫转产电子产品,以致产品锐减,生产萎缩,再次趋于衰落。但1966年香港许多早期的美容化妆品行业实业家在这期间开始创业,比如郑明明。
1967年,明星厂更名为上海家用化学品厂,从此奠定了“上海家化”的企业名称。上海明星家用化学品制造厂60年代开发投产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“友谊”、“蓓蕾”系列化妆品以及“美加净”发乳等新产品。
1968年,广州化妆品业前锋日用化妆品社并入广州日用化工厂,实行独立核算,自负盈亏。
1969年我国在头发用品类中新产品研制开发得较多,先后推出洗发香波,美加净发乳,海鸥牌洗发膏等。我国牙膏行业吸收了国外制管设备的先进经验,1969年设计改造成软管连续生产线,为铝管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记者手记:中国美妆科技发展历程展示从古至今中国美妆科技的发展资料、从科技进步角度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
延伸阅读
免责声明
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以赢利为目的,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,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、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,C2CC会及时处理。
凡本网原创稿件,版权归本网所有,并遵循C2CC创作共用约定。其他媒体(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)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:C2CC中国化妆品网。
0条评论
没有更多啦
加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