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-4月:哪些国内外美妆企业/品牌倒下了?
美妆行业持续分化,新生与死亡并存
近日,SK-II对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其品牌频繁撤柜作出回应,称“网传信息均属不实信息,SK-II品牌柜台覆盖稳定。”
但无论SK-II品牌的线下柜台布局如何,从宝洁集团的财报来看,其销量和销售额确实大幅下降,市场表现不复从前。
除此之外,高丝、贝玲妃等一系列曾属于消费者“青春回忆”的外资品牌,纷纷宣布关闭线上旗舰店或者频繁撤柜,最终成为“时代的眼泪”。
新生与死亡并存,在大批外资美妆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的时候,国货美妆异军突起,迅速占领市场。但风向瞬息万变,国货品牌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,有不少品牌被卷入市场浪潮,却最终消失无踪。
是机遇,也是挑战,品牌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成功穿越经济周期,需要不断升级打怪,面对“九九八十一难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一下,2024年那些倒下的国内外美妆企业和品牌。
一、时代的眼泪,外资美妆品牌扛不住了?
据不完全统计,自开年以来,2024年第一季度又有近10个外资品牌纷纷宣布破产、关停或撤柜。其中不乏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贝玲妃、The Body Shop、KIKO、高丝等人气品牌。
外资品牌怎么就扛不住了,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?
1、贝玲妃:尴尬的品牌定价,错失关键成长期
贝玲妃曾是全球第一眉笔品牌,“每两秒钟就有一款眉部产品被售出。”
另据官方数据显示,“反孔精英脸部底霜”是欧美排名第一的妆前乳,平均每14秒售出一支。如今,却宣布关停其多平台官方旗舰店,于2024年1月28日后不再接受新订单,成为2024年第一个关店的高端美妆品牌。
揪其背后原因,或是品牌定价与消费者不相匹配有关:贝玲妃品牌调性偏年轻活泼,主要面向年轻人,但产品价格相对来说偏高端,在同品类产品中不具备“性价比”优势。
另一方面,2011年贝玲妃登陆天猫,半年后就退出了,直到2017年才重新上线天猫。虽然贝玲妃在2021年开始调整中国的线下渠道,商场专柜大面积主动撤柜,同时将销售重心放到了线上渠道。但由于发力时间过晚,亦错过了线上渠道的最佳成长期。
2、SK-II:单一爆品无力冲破信任危机
相比于欧美品牌,日系美妆在华生存更为艰难。
在“核污水排海”事件之前,日妆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2019-2021年日本一直是我国化妆品第一进口国家;但在核污染后,日妆集体陷入信任危机。
以SK-II为例,据公开资料显示,日本排放核废水后的一个月,SK-II品牌GMV下滑了50.45%,是头部日妆品牌中GMV唯一下滑超50%的品牌。
作为宝洁旗下的超高端护肤品牌,SK-II曾凭一己之力扛起宝洁美容护肤部门的增长。但据宝洁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,2024财年第三季度(2024年第一季度)皮肤和个人护理有机销售额下降,其中主要原因是SK-II销售额下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SK-II业绩下滑如此严重,除了核污染引发的信任危机,从产品层面来看,也已经显现出可“替代化”的颓势。
多年来,SK-II一直靠神仙水、小灯泡、大红瓶这几个大单品占据市场份额,但面对市面上不断推出同品类优质产品,SK-II新品反响平平,呈“后继无人”之态,品牌增长乏力。
3、KIKO:意大利第一彩妆的债务危机
作为意大利最大彩妆品牌,KIKO以其多样的色彩、广泛的色号选择、优良的产品质感以及极具吸引力的性价比被消费者称之为“彩妆性价比之王”。
2018年,KIKO发力中国市场,正式在天猫渠道开设官方旗舰店,以粉饼、双头唇釉等彩妆产品打开品牌知名度。目前,KIKO防晒粉饼在天猫官方旗舰店销售达20W+,入选天猫粉饼好价榜TOP1。
但在疫情的冲击下,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子公司破产、负债等危机。
据外媒报道,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L Catterton正在与意大利彩妆品牌KIKO进行独家谈判,有意收购其重要股份。对KIKO来说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债务危机,还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推进品牌的渠道、市场扩张。
不过截至发稿,双方并未就此事进行回应,相关交易详情也暂未公布。
由此可见,外资品牌垄断中国美妆市场的时代,已然一去不复返,这背后是业绩的下滑,也反映出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。
近年来,未公开宣布破产或者默默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数量之巨,已然无法统计。市场竞争加剧,外资品牌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、做好本土化运营,也许将会成为时代的一滴又一滴眼泪。
二、机遇与挑战并存!国货美妆品牌抢占市场份额
曾经红极一时的外资美妆品牌正在走下神坛,国货美妆品牌迅速崛起。
在2023年的双11大促中,“天猫美妆第一”“抖音美妆第一”“京东国货第一”……珀莱雅以“首次摘得天猫双11头筹”,为国货美妆划下“时代符号”。
2024年,国货美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,1-3月韩束品牌GMV连续霸榜抖音美妆品牌榜单TOP1,国货美妆群体意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。
但国货美妆品牌并未“大获全胜”:原以为疫情过去会迎来市场回暖,但没想到阴霾仍然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,加上线上流量见顶、法规趋严等一系列因素,行业竞争加剧,行业一遍遍“淘沙”。
在一波遭到清算而退场的美妆品牌/企业中,除去AdvanCell Works宣布因创始人私人原因而选择关闭店铺,其余例如上海西玛所料包装有限公司、天津市中科诺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美瑞可、洁仕宝化妆品(昆山)有限公司等均因经营不善而宣布破产。
值得注意的是,初普却是因政策调整的原因,而黯然离场。
2022年4月,国家药监局明确表示,射频治疗(非消融)设备中射频治疗仪、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由二类调整为三类器械监管。并且新规明确规定,自2024年4月1日起,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、进口和销售射频治疗仪、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。
目前,雅萌、觅光、花至、极萌等国内外知名美容仪品牌均已下架了射频美容仪产品。
事实上,自《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》出台,带来了行业的巨变,也让中国化妆品产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近两年来,国内新锐品牌闭店潮不断。在他们中,除了上述新规、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外,关键原因还在于自身产品同质化严重、品牌研发技术还未成型、过度依赖线上电商这一单一渠道上。
行业洗牌下,新锐品牌如何实现“自救”?国货美妆品牌如何把握新锐品牌退场后的“空白”?
1、加强科研、专研原料,打造品牌科技壁垒
在国内美妆市场上,国际大牌虽然已经不能达到垄断之势,但仍然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,国货品牌想要在其中夺得一席之地,必须以专研科技的独特心智,持续创新升级,扎实打造企业的科技壁垒。
以上美为例,韩束背靠上美股份20余年自主专研“肽”研究,提取出“活肤因”这一成分配合其发酵工艺,应用于爆品和新品韩束活肤精华露中。
此外,还有伽蓝集团自主研发的喜默因、巨子生物的胶原蛋白、华熙生物的玻尿酸、绽妍生物的重组贻贝粘蛋白……都意味着,国货品牌向突破国际原料垄断,研发自有原料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另外,彩妆的产品创新和迭代也在不断加速,卡姿兰于今年新落成了「智造工厂」并建立了国内彩妆行业顶尖的研发中心,汇聚全球上百位研发专家,形成了全链路高品质彩妆研发体系。
2、重新审视线下渠道价值
“线上涨到一定程度,它也不一定再有增量。随着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,线下渠道在今年将会是一个机会点。”某业内人士告诉C2CC传媒,随着线上红利的消失,以及流量成本的上升,重回线下成为行业新共识。
相比于线上,线下的优势在于稳定,容易培养品牌忠实客户,提高消费者粘性,同时,产品质量更加有保障。但由于经营模式不同,重返线下需要进行资金投入,这也更考验一个品牌的生存能力。
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,很多头部国货美妆品牌都提出要重视线下渠道,并对此付诸行动。珀莱雅、丸美、欧诗漫等品牌推出线下渠道专享产品,珀莱雅则将2023年视为“线下重启元年”;贝泰妮公布年报,信息显示2023年其线下收入为14.27亿元,营收占比有所提高,达到了25.93%;2024年开年,韩束就召开百强渠道新品发布会,向百强渠道专供新产品、新政策、新模式;此外,不少新锐品牌、线上品牌也正积极筹划着,进军线下渠道。
3、国货的错位竞争: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定位
目前,市场上护肤彩妆赛道越来越细化,产品也针对不同肤质、不同人群、不同需求作了精准区分,以此获得消费者的心智认同。可见,获得消费者青睐的第一步就是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定位。
玉容初作为首个聚焦情绪与皮肤情绪的品牌,提出“心肤同修”的新中式护肤理念;果本在以油养肤的概念之上以天然珍稀果油作为原料提出“果油养肤”方案,致力于解决干性肌肤问题;春日来信聚焦“原型VC”构建产品矩阵,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品牌。
这些品牌的做法,给到处于迷茫期的新锐品牌一个清晰的指引:聚焦细分市场做深做透,形成自身差异化优势,是抢占市场份额,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。
4、关注品牌的高度与温度,打造真正的品牌力
品牌之所以被称为一个品牌,是因为有自己的内涵、价值观和文化投射意义,这是文化内涵的力量。
以节气命名,谷雨将中国传统文化刻在了品牌DNA里,聚焦“中国人”美白问题,运用中华植萃光甘草定作为产品主要原料,谷雨将中国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九十年如一日坚持守护东方女性肌肤的百雀羚,在国货美妆中可谓独树一帜,回看其营销历程,无论是创意长图《一九三一》,还是《因爱成帧》的广告片,或是携手《繁花》,都极具老上海的时代特征和品牌文化特色,透露着极具内涵的品牌文化故事。
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底蕴,给予了国货崛起的强大内涵支撑,借助国货风潮,越来越多美妆品牌在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,点亮了自我特色,丰富了品牌价值内涵,在竞争越发激烈的美妆市场中,实现“直线超车”。
总结:淘汰赛已经开始,身处“冰与火”的中国美妆行业,正在持续分化之中,即便面对大规模的倒闭潮,亦有优秀的企业/品牌韧性生长,市场正在加速向优质品牌靠拢。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,甚至遭遇淘汰。
经济下行周期,再次证明:短线做法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,只有长期主义才能保证企业的持久发展。企业想要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,应仔细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,再塑核心竞争力。
免责声明
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以赢利为目的,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,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、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,C2CC会及时处理。
凡本网原创稿件,版权归本网所有,并遵循CC创作共用约定。其他媒体(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)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:C2CC中国化妆品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