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天20万盒售罄,面膜界又杀出一匹“橘色烈马”

从流量收割到用户深耕。
1分钟,3000盒闪电售罄!1小时,销量狂飙破万!24小时,6W盒被抢空!
这不是直播间主播为了带动气氛喊出的夸张话术,而是Fan Beauty Diary新品VC大桔美白面膜上市后的真实“战报”。
上线3天销量突破20万盒,全平台开启紧急限购+工厂加单方案,这款售价为198元/5片的面膜被扫货背后,究竟是明星效应的强力拉动,还是产品凭借过硬的品质与卓越的功效脱颖而出?
从“消失的顶流”到“商业教科书”:范冰冰的明星IP重生密码
2018年税务风波后,范冰冰从中国娱乐圈的“顶流”骤然跌落,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“重生”——她创立的美妆品牌Fan Beauty Diary(美黎汎,以下简称“Fan Beauty”),在五年内逆势崛起,成为新消费赛道中“明星IP商业化”的标杆案例。从个人IP的深度绑定到全球化布局,这位曾深陷舆论漩涡的“前顶流”用行动证明:明星IP的商业化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“信任重建”的系统工程。
在明星流量频繁失效的今天,范冰冰的转型本质是完成了一场“人设资产重组”。当公众对“明星带货”逐渐祛魅,她选择将个人IP深度溶解于品牌基因:自创“叠涂口红调色法”、凌晨三点小红书分享的敷面膜照片、因测试贻贝粘蛋白导致皮肤敏感——这些看似随意的日常,实则是精心设计的“信任重建工程”。
与常规明星代言的“悬浮式站台”不同,范冰冰创造了“小白鼠”+“美妆导师”的人设,通过高频输出专业内容(年均发布300+护肤视频)、公开研发日志(与L’Onvie实验室合作记录)、甚至将产品测试风险转嫁自身(皮肤敏感事件),她将“范冰冰”三个字从娱乐符号转化为技术背书。这种“以身试法”最终让品牌复购率突破40%,远超美妆行业18%的平均水平。
同时Fan Beauty还构建起了一套精密的内容生态。其核心逻辑在于将粉丝对明星的观赏式关注转化为参与式共创。在小红书发起“28天焕肤挑战”时,品牌要求参与者每日打卡并上传皮肤检测数据,最终3.2万用户的真实案例成为产品迭代依据;“SPA面膜”上市前,2000名体验官参与盲测,推动产品从基础补水升级为“六感沉浸体验”;2023年618期间,范冰冰还在微博发起了一场名为“睡前护肤挑战”的活动,直播护肤步骤,用Fan Beauty的产品完成全套流程。
这种“用户共谋”策略的本质,是将传统明星流量的单向输出,转变为双向价值交换。当消费者发现自己参与的体验能直接影响产品开发,这进一步巩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粘性,让明星效应在更具活力与深度的模式下持续发酵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Fan Beauty的GMV在2021年突破3亿,2022年达到8.5亿,2023年突破11亿。在2024年的618大促中,Fan Beauty位列小红书品牌榜的第一位;Fan Beauty淘宝官方旗舰店首页显示“入选618TOP国货美妆品牌”;它还入选了京东宝藏榜唇部彩妆店铺榜第十名。2024年,在跨境电商热潮的带动下,范冰冰更是积极带着Fan Beauty出海,先后入驻Lazada和TikTok。
范冰冰的转型暗合商业演化的深层逻辑:在注意力稀缺时代,明星IP必须从流量介质进化为价值中枢。
从补水保湿进阶美白祛斑,Fan Beauty以需求洞察重构美妆消费逻辑
当美妆市场陷入“卷成分”“卷价格”的同质化泥潭,Fan Beauty凭借精准的消费者需求洞察与持续的产品创新,不仅完成了从单一爆款到全品类矩阵的跨越式发展,更实现了品牌价值的跃升,成为国货美妆赛道中“科学护肤+情绪价值”融合的典型案例。
Fan Beauty早期以“海葡萄面膜”切入市场,凭借“34ml精华液含量”“果冻凝胶膜布锁水”等差异化卖点,精准切中“即时补水”需求,成为淘系与抖音双平台面膜类目销量TOP级产品。随着用户需求升级,品牌逐步构建覆盖“补水-修护-抗衰-美白”的全场景矩阵,其中单是贴片面膜就有12款产品。
此外,针对不同场景,Fan Beauty还推出了对应产品组合。例如针对近期春季敏感,Fan Beauty在小红书推出春敏护肤指南的同时,在小程序商城首页推出了【春日抗敏】系列产品,这种将皮肤状态与消费场景深度绑定的策略,让每款产品都成为特定场景的“解药”。
从此次新品预热来看,Fan Beauty的营销策略还兼具话题性与长效性。4月7日,Fan Beauty在小红书发布新品预告视频,同时打造#大桔面膜白到上天#话题。此后几天相继发布新品揭秘Part1(公开美白特证与检测报告)、新品关键词、坦白局:范冰冰护肤10问、新品揭秘Part2(成分揭秘)、VC大桔美白面膜正确打开方式......在小红书的预热活动中,Fan Beauty将枯燥的成分功效展示转化为可参与的互动游戏,让产品未售先火。
而在Fan Beauty的流量转化模型中,小红书是前端的“需求探测器”,直播间是后端的“决策加速器”。其深谙:
内容即导购:单条面膜测评视频带动30%的搜索增长。
直播即体验:范冰冰亲自演示的护肤流程,让产品功效可视化。
私域即复购:会员专属的“肌肤档案”服务,让每笔订单都成为长期关系的开始。
这种“内容-直播-私域”的三级火箭,正在重构美妆行业的用户运营逻辑。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投流ROI时,Fan Beauty已悄悄完成从流量收割到用户深耕的蜕变。
“面膜神话”被祛魅,千万销量能否被复刻
近年来,随着消费者对护肤知识的理性认识提升,以及轻医美、成分党等趋势的兴起,范冰冰“一年敷700片面膜”的护肤理念引发广泛争议。这一数字最初虽源于她在综艺节目中的调侃,但随后被包装成“明星护肤秘籍”广泛传播。
1、护肤理念争议:科学性与营销话术的割裂
相关皮肤科专家指出,面膜的核心功能是短期补水,过度使用会导致角质层水合过度,破坏皮肤屏障,引发敏感、泛红等问题。
例如,频繁敷面膜可能使角质层含水量短暂升高,但长期来看反而加速皮肤干燥。而在范冰冰的护肤分享中,早晚各敷一片面膜是常态,这种科学性与营销话术的冲突,正在逐渐消解品牌的信任根基。
2、定价悖论:技术门槛与消费者质疑的双重挤压
Fan Beauty的定价策略正遭遇双重夹击。
一方面Fan Beauty定价一直较高,但海葡萄提取物、贻贝粘蛋白等成分的技术门槛,不足以构建“贵妇级面膜”的差异化护城河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两级分化的评价折射出产品力的不稳定,单一功效的产品定位也难以支撑溢价逻辑。
3、出海战略遭遇水土不服:概念错位与关税围剿
在东南亚市场,Fan Beauty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产品功效与当地气候、肤质需求的脱节,产品定价未能契合当地消费能力,这些不适配问题让Fan Beauty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。随着关税大战的持续升级,产品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,使得Fan Beauty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甚至让人担忧它是否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。
4、明星绑定风险:个人IP与品牌价值的脆弱共生
范冰冰与Fan Beauty的深度捆绑,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。税务风波虽未直接波及品牌,但2018年“偷税门”导致的新品推广受阻、舆情反噬等历史教训,始终如影随形。更危险的是,品牌价值过度依赖艺人形象:近年来,当范冰冰频繁现身东南亚综艺、红毯时,其“美妆教主”人设与“逃税劣迹艺人”的公众认知形成微妙对冲。
近年来,美国娱乐圈同样掀起了名人创立美妆品牌的商业浪潮,众多顶流明星依托个人IP影响力跨界入局美妆赛道。如蕾哈娜于2017年创立的Fenty Beauty通过突破性的包容性产品设计,开创了40色号粉底液先河,迅速崛起为现象级品牌;同年金·卡戴珊推出的KKW Beauty;赛琳娜2020年创立的Rare Beauty,均试图复制这一成功路径。
然而,这一商业模式的市场表现呈现显著分化——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Fenty Beauty仍以年销超6亿美元的业绩稳居行业头部,而多数名人品牌在经历初期流量红利后普遍面临增长乏力、市场声量衰减的困境。过度依赖明星光环而缺乏持续的产品创新力,加之消费者对名人联名产品的审美疲劳,使得这种捆绑模式在商业层面也显露疲态。
在最新的护肤十问视频中,范冰冰透露,截至目前海葡萄面膜已售出近9000万盒。虽然新品VC大桔美白面膜开局良好,但市场风云变幻,海葡萄面膜的销冠神话能否被复刻,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。
Fan Beauty的进阶之路,本质是一场“需求洞察-技术赋能-营销共振”的系统性工程。在国货美妆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“科学+情绪”双轮驱动的策略或将为行业提供一条突围范本。
延伸阅读
免责声明
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以赢利为目的,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,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、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,C2CC会及时处理。
凡本网原创稿件,版权归本网所有,并遵循C2CC创作共用约定。其他媒体(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)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:C2CC中国化妆品网。
0条评论
没有更多啦
加载更多